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发表时间:2011-06-08 18:13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们天天都在上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大家看到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其二,则是另一番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凡是一位想把课上好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是不能不用心琢磨的。在此,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愿意和同行们共同研讨商榷。

一、更新观念,以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是上好一节课的前题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一副表情无不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起着导向的作用。我以为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教师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要从“三个面向”的高度,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得远一点、深一点,要想到时代赋与我们的使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这样才能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又学做人,全面发展。

2.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这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怎样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愉快地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知识交流的同时注意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创设条件。

二、把握准教学目标,深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它决定着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教学的导向作用。只有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例如:“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教材应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为重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难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在除数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师只要利用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等知识,把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就会化难为易。这样既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之外,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愉悦和谐课堂环境的基础。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呢?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走上讲台,就好像演员走向摄影棚,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这种情绪都不要传染给学生。这种高度的控制力来自于平素良好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

例如,我在讲“商不变性质”让学生观察一组口算题目时提出:“这些题目被除数、除数不断地发生变化,可是商为什么不变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了一片思维的涟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终于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我又以“猴王分桃子”的故事的生动演讲,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3.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学习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关系,这是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的重要方面。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差生。激励、鼓舞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4.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的基础。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师爱”可以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信其道”还愁不“乐其道”吗?!“乐在其中”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形成。

四、用“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心”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

小学数学教学是科学,也同样是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给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

1.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要善于利用开讲的艺术去粘住学生的心,从课的开始就使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开讲,我从三个字入手:“疑”、“趣”、“情”。

我讲“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考考老师”的活动。学生说出一个数,老师立即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35整除。老师面对着同学的提问,对答如流,准确无误,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产生了疑问,疑问产生了好奇,进而转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讲“比例尺”时提出了“李叔叔看到地图就可知道北京到深圳的实际距离,爸爸看到图纸就可以做出合格的零件,是谁在暗中帮助了他们?”的问题,学生从老师简短的提问中已经感受到了比例尺的神奇的力量。产生了要学习的欲望;我讲“相遇问题”时,创设了学生两人一组表演“相遇、相距、同时、相向”的情境,概念铺路,直观演示。为学生参与学习新知做好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2.以数学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一把金钥匙。

我讲“圆的周长”时提出“你是怎么测量圆的周长呢”?“滚动的方法”。我又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不能”。其中一名学生想出了用绳子绕一圈的方法。我继续提问“这个小球所走过的轨迹是个圆,

“不能”。在学生观察到圆的周长的长短与它的直径有关系的前题下,老师又提出“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再一次测量、观察、讨论,从而得出了正确结论。层层的设疑,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问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心,为学生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

3.以练习设计的艺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不是对所学新知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教师要用练习设计的艺术吸引学生的心,使他们有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我设计“猪八戒贪吃西瓜”的故事情节,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学习了圆的周长,我设计了“测量天坛公园古树胸径”的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了乘法口诀,我设计了“为小动物找家”的活动,提高了口算技能,培养了学习兴趣;学习了应用题,我设计了在多项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的环节,培养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加强了思维深刻性和敏捷性训练。

丰富多采的练习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学生在“英雄用武”中增强了兴趣,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毅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充满着创造。我们要用教学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那么教数学的人首先应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打动,学数学的人才会被数学所吸引。我以为,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真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