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甜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研究成果报告

发表时间:2016-04-28 09:39

广元市2016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活动

 

书是甜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研究            

成果完成单位   苍溪县陵江小学校

201604月   苍溪

广元市2016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活动

书是甜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研究

成  果  报  告

成果完成单位    苍溪县陵江小学校

紫气东来,云蒸霞蔚,春播夏耘,硕果累累。

这是一方植桃树李的沃土,憧憬着“万紫千红”的梦想;

这是一所底蕴厚重的学府,高飏着“树德启智”的旗帜;

这是一处充溢智慧的殿堂,弥漫着“书是甜的”的馨香!

她,就是享誉巴蜀的省级校园文化典范学校——苍溪县陵江小学。这所占地不足10亩的西部农村小学,却引来广元、昭化、元坝、旺苍、朝天、南部、阆中、苍溪等地数千名老师络绎不绝前来学习观摩,形成了孔雀南北飞的奇特景象。

2005年,学校召开办学思想论证会,以陵江小学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确立了“书是甜的”主题教育思想。2008年,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提出“文化立校”战略,开启广元市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实验重点课题《书是甜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研究》的研究。 历经10年艰辛探索与实践,已逐渐形成“书是甜的”人文教育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一)建设书香校园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

校园文化不能凭空想象,它总是产生于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建构书香校园必须注重历史,植根于历史、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学校文化。

 1、百年书院铸就了书香陵小

追溯陵江小学三百年办学历史,悠悠文脉源远流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邑令钱旆根据百姓夙愿在县城东关外龙王庙(今状元桥街18号处)创办了县官立义学,后迁址白鹤山南麓,名为鹤山书院,这就是陵江小学的前身。[1692年东关龙王庙(创办官立义学)——白鹤山南麓(鹤山书院)——光绪31年城内文庙(中山民众学校)——1960年县城北郊(城关中心小学)——1961年文教局小院(城关小学)1972年杨家巷3号(陵江小学)]

学校历经六次迁址,九易校名,距今已有323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既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百年名校。因此,我们说:百年书院铸就了书香陵小

 2、传统文化润泽了书香陵小

   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犹如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神情风韵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味道。诸子百家、诗词宝典、历史典故,先贤箴言等等,它们侵染着华夏大地,同时也润泽了陵江小学这所百年书院。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的润泽了书香陵小。

3、梨乡文化孕育了书香陵小。

苍溪,是全国著名的雪梨之乡,梨乡文化源远流长。据苍溪县志记载:“夏时,苍溪隶梁州,百姓农耕为业。幼儿盈岁,必行抓周礼。抓书者吉,常以梨汁抹之,书甘味也。久之,抓周为民俗,耕读传家之风盛焉。”

抓周蘸梨水,书甜浸心扉;求知成风尚,钱旆兴学堂。”

“书甘味也”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恺之细绘云台山、道子纵情嘉陵水、杜甫吟咏放船台、陆游留题青山观……文坛画坛巨匠们的苍山溪水之情,让苍溪有了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藴。

“书甘味也”孕育了梨乡大地,才有“西汉谯玄廷对第一,南宋王樾状元及第”的历史佳话,才有“一门九子八进士,状元桥边兴学堂,寻乐书院留墨香,送客亭里叙佳话,滨江十里诗词廊”等文脉书香。

   “书甘味也”反映了古老梨乡崇文、好学、思贤、上进的社会风尚。百姓抓周盼学、社会捐资助学、伢子勤奋好学、邻里摆宴贺学,这片有着浓郁书香的红土地成就了一个文化之乡、教育之乡、诗词之乡、楹联之乡。因此,我们说:梨乡文化孕育了书香陵小。

(二)建设书香校园符合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1、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兴趣不稳定,且带有浓烈的情绪色彩。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里又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学习环境,构建“书是甜的”文化氛围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      

   2、小学教育的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一种促进生命成长的活动。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那么,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科学从教”,“文化立校”也就成为了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十多年来,陵江小学潜心探究教育的本质,研究教育规律,构建“书是甜的”书香校园文化,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让所有的孩子得到了快乐的发展,时间证明,这是符合小学教育发展规律的。

(三)建设书香校园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

  1、国内外愉快教育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书香校园建设

在国外,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在国内,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

在省内,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让校园内每一个生命快乐成长”。

在校内,陵江小学提出的“书是甜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研究”,集全体师生的智慧,努力探索出了一套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幸福生活、社会和谐共育的校园文化体系,正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2、“文化立校”战略的提出,促进了书香校园的建设

   当今教育的发展已经将学校“文化兴学”、“文化立校”提到空前的高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已成为陵江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学校以精神文化聚书香之魂,以环境文化铸书香之神,以制度文化塑书香之人,掀起了“书香陵小”内涵建设,确立了“书是甜的”主题教育思想,解读并感受到了“书是甜的”所蕴含的强大文化魅力。

(附:《1692学校发展史记》)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课题的界定:

1、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包括几种要素:

“书”,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

“香”,是一种味道,一种感觉,更是一种风气,一种习尚。

“书香”,既指书中蕴含的人类精神、人类智慧,又指浓郁的教育氛围、怡人的育人环境,更指爱读书的习惯、所开展校园活动、取得的活动成果等。

“校园”,是指学校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它是师生成长的乐园。

2、“书是甜的”书香校园:

1)引言:一个美丽的传说

如前所述,苍溪古隶梁州,百姓农耕为业。幼儿盈岁,必行抓周礼。抓书者吉,常以梨汁抹之,书甘味也。

苍溪县誌记载百姓利用抓周礼盼子读书的文字,被苍溪人祖祖辈辈所传诵,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美丽故事。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成为读书之人,年轻的父母把当地的特产雪梨的汁抹在书页上,让孩子尝到书是甜的……这样,孩子们从小就与书结缘与书为伴,在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书是甜的这一个难忘的信念。

2)对“甜”的理解

中国汉字“甜”,可用作形容词、动词,多用来表示味道感觉,也用于比喻美好的愿望。

综合释义:

“甜”是一种味道,舒适、舒服、舒心的味道。

“甜”是一种感觉,快乐、惬意、满足的感觉。

“甜”是一种愿望,幸福、美好、向上的愿望。

“甜”是一种行动,自觉、内敛、酣熟的行动。

3)“书是甜的”书香校园内涵的表达:

“书是甜的”对百姓来说是盼子成才的愿望。

“书是甜的”对学生来说是求知求学的快乐。

“书是甜的”对教师来说是传道授业的幸福。

“书是甜的”对学校来说是桃李芬芳的愿景。

“书是甜的”承载了陵江小学三百年厚重的办学历史;“书是甜的”浓缩了陵江小学深厚的校园文化;“书是甜的”表达了陵江小学人对教育的美好追求。

(二)研究目标:

1、建设“书是甜的”书香校园,是为了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的生活;

2、建设“书是甜的”书香校园,是为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书是甜的”书香校园,是为了探索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方法和策略,为同类学校的建设提供思维范式。

(三)研究内容:

   1、“书是甜的”教育理念的提炼

   2、“书是甜的”书香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

   3、“书是甜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4、“书是甜的”快乐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建设

   5、“书是甜的”活动文化的建设

   6、“书是甜的”管理文化的建设

三、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申报立项阶段( 20059)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周和平(校长)

课题组长:  王春芳(副校长)

长:  郭书元(教科主任)    杨家凯(教科副主任)  

主研人员:  何媛媛(语文学科组长) 谢卫红(数学学科组长)

           龚  丽(常识学科组长) 蹇菊华(艺体学科组长)

参研人员:全体教师

2、撰写《书是甜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研究》课题方案。

3、填报《广元市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实验重点课题申请.评审书》。

4、召开课题开题会。

第二阶段:讨论探究阶段(20059月—20087月)

1、召开办学思想论证会,研究历史,解读了陵江小学各个时期的办学目标,整理出了《1692学校发展史记》。

2、开展办学大讨论,提出了“树德.启智”的办学思想。确立了《1692学校文化体系》,提炼出了“书是甜的”学校文化的核心用语和主题思想。

3、以“书是甜的为核心理念。制定了《1692教育发展规划》

第三阶段:实践论证阶段(20089月——20143月)

在这期间,学校以“书是甜的”为教育思想和核心理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打造。

(一)建构深刻的精神文化——让师生领悟“书是甜的”。

(二)形成规范的制度文化——让师生感受“书是甜的”。

开展有效的行为文化——让师生体验“书是甜的”。

(四)打造独特的物质文化——让师生感知“书是甜的”。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43月—20167月)

1、整理课题实验的过程资料;

2、总结成功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申报课题成果;

3、提炼书是甜的书香校园建设的基本范式,形成我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4、推广成果。

、研究成果

(一)凝聚书香校园之魂,提炼出了“书是甜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与推动”。推动、发展的根在哪里?在于科学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在于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

鉴于这一指导思想,2005年3月,陵江小学在“以文化经营学校”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进行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广泛而深层次的办学大讨论,提出了“树德.启智”的办学思想。2006年8月,在这一办学思想引领下,根据学校历史,我们确立了《1692学校文化体系》和《1692教育发展规划》,提炼出了“书是甜的”学校文化的核心用语和主题思想,并把“书是甜的”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它精要地表达了我们所追求的“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这一办学愿景:

办学上,凸显了“书是甜的主题教育思想;

特色上,打造了“书是甜的特色教育品牌;

教学上,构建了“书是甜的课堂教学模式;

管理上,形成了“书是甜的”人文管理机制;

队伍上,锤炼了“书是甜的”书香教师团队;

育人上,培养了“书是甜的五自五会少年;

协作上,建立了“书是甜的家校合作体系

“书是甜的”,这一高度凝练的办学追求、教育理想,是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诗意化的表达,是书香校园之魂。

(附:《1692校园文化体系》)

(附:《“1692”教育发展规划》)

(二)精心打造环境文化,提升了“书是甜的”书香校园品位。

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一种品位,更是一种文化。如何让校园弥散书香,书声琅琅;让师生沐浴书香,浸润文化呢?我们努力实现着“目之所及,文化所在”的理想境界。

1、“识别系统”以文昭人

围绕“书是甜的”书香校园主题思想,学校建立了VIS视觉识别系统,并将校徽、“书是甜的”文化标示、书简、书卷等文化元素运用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将黄桷树定为校树,改造了宣传栏,设计了黄桷树下的故事景观;修建了书香长廊、随想亭和溯园;制作了文脉书简“灵龟负书”和“书是甜的”;撰写了“陵江小学赋”;建设和开放了“梦想书吧”、班级图书角;设立了“书香校园”专题网页;制作了陵小名片袋、校园十景书签和陵小宣传彩页;设计制作了反映陵江小学办学历史的《翰墨飘香》连环画册;建立了红领巾广播电视台和国学讲堂等文化传媒设施。

2、“主题景观”以文励人

围绕“书是甜的”学校文化主题思想,我们策划了三大主题景观:

“童话城堡”——教学楼;

“书是甜的”——文化石;

“五朵金花”——特色标志。

它激励和昭示孩子们读书学习是快乐的,校园环境是温馨的。

3、“走廊文化”以文育人

围绕“书是甜的”学校文化主题思想我们策划了走廊文化:

一楼,美丽的家乡——苍溪;

二楼,可爱的祖国——中国;

三楼,共同的家园——世界;

四楼,和谐的音符——自然;

五楼,生活的大餐——艺术;

圆弧转台,人类的发展——科技。

根据各楼层主题,用学生的作品定期更换,装点校园,寓教育和知识于走廊文化之中。

4、“校园十景”以文化人

围绕“书是甜的”学校文化主题思想我们建设了“校园十景”(童话城堡、书韵墨香长廊、校园大舞台、翰墨池、“韵律”台、黄桷树下的故事、源头活水、随想亭、文脉书简、灵龟负书文化石),有专门的标志牌,撰写了校园十景诗,每个景点都有诗:

“一山藏文,百里书香”。走进陵小,你就走进了文化的殿堂,艺术的殿堂。“书是甜的”学校文化主题思想让陵小校园成为“文化园”、“艺术园”、“植物园”。它们让校园有了灵动的生命、有了厚重的文化。

(三)合力开发校本课程,凸显“书是甜的”书香校本特色

所谓校本,一是基于学校,二是为了学校,三是在学校中。

陵江小学“书是甜的”校本课程,是指以“书是甜的”为理念,为了实现“培养五自五会书香少年”的育人目标,从学校和学科两个维度,有计划开展的“书是甜的”书香校本特色建设的行动研究。

“书是甜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体现了“以校为本”,体现了学校自身特色。其内容主要包括:

(1)“周一大舞台”活动研究;

(2)“陵小四节”活动研究;

(3)“五朵金花”社团活动研究;

(4)“黄角树下讲故事”少先队主题活动研究;

(5)“校园常规记心间”入学教育活动研究;

(6)春秋两季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7)“书是甜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8)“校园之星”、“书香少年”的评选活动研究;

(9)优秀师生游学活动研究,等等。

   

目前,陵江小学已经开发并试用的“五朵金花”系列校本教材有:

(1)红领巾管乐团:《红领巾管乐启蒙》

(2)红领巾书协:《红领巾书法入门》

(3)玉树国学讲堂:《少年学国学》

(4)蓓蕾画社:《水墨情趣》

(5)小天鹅舞蹈团:《舞动人生》

(6)百灵鸟合唱团:《聆听花开的声音》

(7)网球活动队:《轻轻松松学网球》

(四)深研魅力课堂,形成“书是甜的”五环节快乐课堂模式

多年来,陵江小学以“魅力课堂”为轴心,大力开展“书是甜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开展“书是甜的”快乐课堂活动

   通过“校本教研”、“模块备课”、“微型科研”、“上好六课”、“我最满意的一堂课”、“课堂教学大比拼”、“多人同课循环”、“教学开放日”、“教学沙龙”等活动,搭建起了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骨干教师“风格”的成长平台,教师在参与中自信,在碰撞中感悟,在对话中反思,在合作中提升,课堂真正成为文化场,教师人人争做书香人。

2、形成“书是甜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精心打造“书是甜的”魅力课堂,大力开展“书是甜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快乐导入——重激趣;快乐探究——重合作;快乐交流——重疏导;快乐运用——重迁移;快乐分享——重提高”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3、深化“书是甜的”课堂模式研究。

为深化“书是甜的”五环节课堂模式的研究,我们在教育科研中,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科研,降低研究重心,提高研究实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努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具体突出五个环节:一是征集问题,发动教师提出小、真、实的问题;二是筛选问题,组织人员进行分类,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三是“认领”问题,以教研组、课题组或教师个人为单位,选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四是解决问题,组织开展研讨活动,并邀请专家进行点拨;五是提炼总结,评比优秀成果并汇编成册。

(五)开展书香育人活动,形成了“书是甜的”五化教育引导模式

育人深处彰文化。“书是甜的”书香校园建设,形成了我校五化教育引导模式:德育活动多样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读书活动常态化,特长活动社团化,校园活动节日化。

育人深处显文化。“书是甜的”书香校园建设,形成了我校五化教育引导模式:

1、德育活动多样化

兴趣活动——人人参与

课间舞蹈——天天再现

校园舞台——周周精彩

书香校园——君子少年

2、教学管理规范化

一是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二是建立了教学管理的日常督查制度。

三是强化教师备课管理,落实教研课题,实施集体备课制度。

四是设立校本教研日,开展校本培训。学校把每周四作为“校本教研日”,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理论学习”、“课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确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意识,每周安排一次课改专题讲座,每月安排一次大型教研活动,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3、读书活动常态化

学校开设了“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形成了“五读五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即:“导读激趣-自愿探究”;“自读质疑-自主探究”;“精读释疑-合作探究”;“品读悟情-体验探究”;“泛读拓展-实践探究”。 凸显了“五读五探究”的四大基本特点:“读”占鳌头、“读”发奇想、“读”来“读”往、“读”领风骚。

为了将阅读活动化、常态化,学校编印了《少年学国学》,开办了“国学讲堂”,实施了晨读对韵、午诵活动,开展了“风采少年”演讲赛、“放飞梦想”朗诵会、“黄角树下”讲故事、“亲子共读”、“好书到我家”、“我最中意的一本书”推介会、“好书漂流记”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4、特长活动社团化

学校通过解读办学历史,挖掘校园文化,提炼了反映和呈现陵江小学办学特色的五个特色社团“五朵金花”——少儿国学讲堂、小天鹅舞蹈团、蓓蕾画社、红领巾书协、红领巾管乐团。

学校把“五朵金花”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做到了场地器材、机构组织、师资队伍、训练安排、成果展示“五”落实。“五朵金花”真正成为陵江小学办学特色的显性标志,她引领和带动着学校其他特长活动发展。目前学校又发展了百灵鸟合唱团、田径队、网球队、乒乓球队、少儿古筝班、少儿阅读组、电脑组、科技组、摄影组、主持与演讲等特长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校园活动节日化

每周一节——校园大舞台。

“校园大舞台”是我校每周星期一校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孩子们才艺展示的快乐舞台。几年来,曾在“校园大舞台”展示的几百幅书画作品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国际上展览和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王诗乐同学在“中央电视台少儿艺术风采大赛”中获舞蹈组金奖,何乐同学获声乐组银奖。音乐快板“校园常规记心间”获中央电视台2006年魅力校园——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表演二等奖。

陵小四节——放飞童年梦。为了形成“书是甜的”书香校园,学校定期举办四大节日。春——“读书节”,夏——“艺术节”,秋——“科技节”,冬“——体育节”。节日里,孩子们尽情的玩、尽情的乐、尽情的学,放飞自己的梦想,放飞自己的童年。

(六)探索书香管理文化,形成“书是甜的”人文管理模式

管到好处是文化。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形成了“法治——情治——自治”的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管理”即以人本化和文本化相统一的管理模式。“文本化管理”即以制度约束人、引领人,靠的是制度的力量,是他律。“人本化管理”即用氛围、精神陶冶人、感化人,靠的是心灵的力量,是自律。

人文管理模式坚持分权分责管理,做到“校长出思想——主任出思路——教工出方法”。学校设“一办”“三处”“三线”,分管学校各项工作。

人文管理模式中校长要做好四件事:“变思想——交方法——出点子——任贤人”;

人文管理模式中班子成员要念好“三句经”。即:工作思路清晰;工作作风深入;工作方法讲究。

人文管理模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律”。

“书是甜的”人文管理模式,让陵江小学的管理者们成为书香校园的领航人。

、效果撷萃

(一)“书是甜的”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书是甜的”这一新的主题文化的实践,让我们更努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步铸炼了校园精神文化。“书是甜的”让校园弥散书香,让学生沐浴书香,让书香校园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的乐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参与。学生个人文集、校刊《百花园》将全校一至六年级优秀作文汇编成册,形成成果,目前已经出刊四集,每集分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版本。充分展示了书香校园的丰硕成果。

二是尊重。尊重孩子的个性,呈现魅力课堂。

三是情趣。情趣充溢在我们学校、班级、老师、孩子的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通过“校园网站主题栏目”、“红领巾电视台”、“陵小好儿郎”等平台,时时引导着孩子要做一个文明的、有情趣的现代人。

四是阳光。罗以培主任的专著《有趣的数学》签发仪式上,孩子们在黄角树下争相接受老师馈赠新书时那率真活泼、满脸幸福的场景,让孩子们终身难忘。到过或生活在陵小的人,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阳光。在陵小,干部、教师、员工可以敞开心扉、坦荡交流,老师、孩子亲如朋友,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办学。

丰富多样的育人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它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方式和情绪,让陵小学生成为校园里的书香达人。孩子们常说:

“读书的感觉真好!”

“在陵江小学读书,书是甜的!”

(二)“书是甜的”让学校成为老师幸福生活的家园

书是甜的是陵江小学树德·启智办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时代赋予的新的办学使命,这一高度凝的办学追求、教育理想,是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诗意化的表达。

为了凸显“书是甜的”书香校园文化特色,我们用制度作支撑,保证校园文化深深扎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科学与人文兼顾的“书是甜的”学校制度,让我们欣慰地看到陵小教职工对学校和同事的由衷热爱,对工作的积极投入,对荣誉的珍视和淡定,对生活、工作的感恩与进取状态。他们背后是什么呢?是制度,是文化,是精神。凡是到过陵小的人,都忘不了“书是甜的”带给你无穷的遐想和充溢睿智的文化魅力。

为让我们的制度溶于“书是甜的”这一主题思想,我们设计了“教师例会板块”制度,让例会成为教师工作的一次精神之旅。

重阳节的温馨、办公室的告知(停水)、团拜会的笑语、退休时刻的喜悦……感动无处不在,文化侵润心田。

陵江小学的很多制度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学校的传统,成为师生众口传诵的故事。比如:周一大舞台、周四搞研究、月初校务会、一期四主题、会议坐有序、2加2评课、节日手抄报、工作见指南、校园有播报,……要做什么事做了什么事,不仅陵小人知道,下至阆中、南部、上至旺苍、广元……很多人都说陵江小学是个有故事的学校,这故事就是制度,就是文化。

学校设立了“王春芳”名师工作室和“罗以培”名师工作室,引领着全县语数教学的发展。

学校三大才女之一的佘素珍老师说:“我一天不读书,就感觉不舒服。”

何媛媛老师说:“在陵江小学教书,是幸福的!”

许多老师感慨万千,先后写下《晨读》《午诵》《童趣》《书香校园》等校园诗,释放自己的校园情怀。

这是学校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特级教师王春芳写下的《午诵》:

校园绿荫稠,骄阳倒影幽;

童子诵经典,乳燕鸣啾啾。

这是才女何媛媛写的《校园晨读》:

天寒地冻少年梦,朝读晨诵报国用;

莘莘学子吟经典,琅琅书声惊红枫。

这是周和平校长的《书香校园》:

百年学府书声扬,读经诵典少年忙;

之乎者也皆学问,诗词歌赋即文章;

千年文字能说话,五自少年翰墨香;

勤学善思懂礼仪,陵小学子好儿郎。

(三)“书是甜的”让学校成为家长送子读书满意度高的学园

1、先进的办学理念,被社会高度认可

“书是甜的”教育理念一夜走红   为了广泛宣传陵江小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2009年,陵江小学书是甜的为主题,根据学校发展史策划了《1692畅想曲》,即2009年庆六一经典诗文演唱会。演唱会以1692为主线,围绕1692数字,共分一个美丽的传说,六次迁址情不移,九次更名魂相连,二次飞跃创辉煌四个篇章。将经典诵读贯穿始终,把歌舞、说唱、演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合理配搭,并辅之以背景图、灯光、电子屏等科技手段,打造出了一台既有较高艺术品位又有较强思想内涵的文艺盛会。该演唱会场面盛大、规模空前,得到了县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让陵江小学“书是甜的”教育理念一夜走红。

校园微电影首映成功   为了形象生动地展示校园文化,学校20133月起式进行校园系列微电影的策划,首部微电影《书是甜的》已20131118日开机拍摄,20131218杀青,20145月首映成功。这是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情景剧,剧中的人物全部由学校师生饰演。电影故事围绕主人公小甜甜的校园生活展开,情节生动有趣。这部电影的拍摄受到教科局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31118日开机仪式上,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家,艺术评论家刘勇教授从北京赶来进行了现场指导。

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赞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是甜的这一文化思想和“书是甜的书香校园建设,促进了学校整体发展。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同

近年来,学校办学育人的先进事迹多次在省市县交流推广,《广元日报》、苍溪电视台就我校书香校园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西南商报》以“百年校园书香飘”为题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版刊载。

2009年,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晨松莅临我校指导诗教工作,参观完陵江小学后说:陵江小学,小是小,味道好!小是小,书香飘!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味道。孩子们在这里读书读出了味道——书是甜的;老师们教书教出了味道——书是甜的;家长送子女读书送出了味道——心里是甜的。

2013年元月首登四川省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榜。同年3月,全市校园文化推进会召开,学校校长周和平先后应邀赴广元、元坝、旺苍等地及参加全市校长高研班,多次作了《校园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魂”》的专题讲座。学校的成功经验为全市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苍溪教研室主任赵洪文先生曾这样赞誉陵小:“百年书院誉嘉陵,启智树德一脉承,快乐教育化春雨,方知书味是甘醇”。

2013,中国好人、著名民营企业家、四川建炬集团董事长陈昱树先生对我校“书是甜的”校园文化十分认同,评价极高。为了弘扬国学经典,他捐资40余万元正在对我校国学讲堂进行改建。一个藏书丰富、功能齐全,设备更先进的国学馆已经建成。

2014年5月,国学讲堂举行隆重的开讲仪式,县教科局邀请西南大学教授刘明华围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作了专题国学讲座。2015年6月19日,苍溪县“梨乡百姓大讲堂专家报告会”在我校玉树国学讲堂隆重举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李天行受邀举办了“国学.教育.人生”专题讲座。国学讲堂的社会效应至今为广大百姓津津乐道。

2、优秀的教育质量,让家长心动神往

陵江小学有一流的管理团队,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书是甜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联合国儿基会项目实验先进学校、第六届全国校园春晚二等奖、全国美术教育先进学校、四川省校园文化典范学校、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示范家长学校、四川省绿色学校、广元市示范小学、广元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广元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连年被县委、政府授予教育质量先进学校,连续六年荣获县教科局教育质量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一等奖。

两位家长的故事:

(1)“聚墨轩”老板小刘的话“冲着‘书是甜的’这四个字,我非得把我的娃儿送到陵江小学去读书。”

(2)2)家长赵燕的短信“校长,久闻‘书是甜的’故事,我们一家人甚是神往,以至于侄儿不足六岁就想尝尝你校‘书是甜的’的味道,恳请收下他吧!拜托!拜托!谢谢!谢谢!”。

3、协作的共管模式,令家校关系亲密无间

学校是省级示范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事务管理。

学校是警校协作共管单位,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学校建立了家、校、社区三级共育模式,三级监管无缝对接。

学校设立了“家长开放日”(每学期第二学月的教学活动研究时间),开放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感受“书是甜的”的魅力。特别是在“亲子共读”中,我们发现、整合家长力量,通过开展“书香家庭”,“亲子共读”交流等活动,不仅在家庭中形成“亲子共读”的愉悦氛围,还使更多的家长参加到了学校的读书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同写读书笔记(亲子阅读卡)、同谈阅读感受,其乐融融。“亲子共读”带动了学生,带动了家长,带动了千百家庭,老师、学生、家长皆成为书香达人。

(四)“书是甜的”让学校成为陵圆梦教育的梦园。

书是甜的”既是陵小教育人圆梦教育的梦园,更是陵江小学校园文化的陵江小学从“书是甜的”故事中——挖掘“书是甜的”内涵——确立“书是甜的”理念——建设“书是甜的”校园——形成“书是甜的”特色——彰显了“书是甜的”文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目前我们正愉悦畅快地行进在“书是甜的”的教育之路上。


分享到: